- Published on
香港中學生對學校、城市、國家和世界的歸屬感之因素的調查
- Authors
- Name
- 王慧博士
- Organization
- 香港教育大學
香港社會的社會變遷和COVID-19給青少年的個人和社會認同感的發展帶來了很大的困境。這種困境已經產生了負面結果,包括負面情緒(如孤獨、恐懼、挫敗、憤怒和憤慨)、衝突、生活滿意度低、心理疾病和低安全感。促進並提高青少年的歸屬感可能有助於改善這些困境。此外,過去的大部分研究都重點研究一個類型的歸屬感(如校園歸屬感),但少有研究系統地了解了跨學校、城市、國家和世界級別的多層次歸屬感(以及這些歸屬感之間潛在的衝突和兼容性),和它們的先決條件(如學生的個人特徵、價值觀、情緒、動機、環境因素、活動參與和學生的社會關係)。因此,本研究從理論上提出並實證測試了一個歸屬感的模型,以便為學校、政府和非政府組織的政策和活動的制定提供信息,以幫助促進學生在多個層面上的歸屬感。
這項混合方法研究有定量和定性兩個階段。首先,我們對香港21所中學的1,350名學生進行了兩次抽樣調查。對這些學生數據的分析幫助我們確定了多層次歸屬感及其先決條件之間的聯繫。這些發現為我們後續對這些學生當中的29人進行的深入訪談提供了信息。此外,對這些訪談內容的分析幫助我們更詳細地了解了影響學生多層次歸屬感的先決條件。
本研究旨為通過了解香港青少年學生目前的歸屬感狀況以及確定其先決條件,為政策、活動和干預提供信息。首先,本研究提供了有關香港學生當前多層次歸屬感的信息,以及他們之間的相互關係(衝突或兼容)。其次,我們確定了影響學生多層次歸屬感的重要先決條件及其影響機制。這兩點都為我們向學校、政府機構和地方社區組織提出建議提供了信息。
研究項目對政策影響和政策建議的摘要
這項研究建議教育工作者、研究人員和政策制定者在促進學生的歸屬感時,應採取一種整體的方法,涵蓋學校、城市、國家和世界這四個層面,並解決多個個體和環境因素,包括學生的個人特徵、價值觀、情感、動機、環境品質、參與活動和社交互動。在我們的研究中,我們發現學生對學校、城市和國家的文化和歷史價值觀是最具影響力的個體因素,而對環境尊重、多樣性和安全的感知則是最重要的環境因素。基於這些發現,我們提出了具體而詳細的政策建議。
此外,通過整合我們研究的量化和質化方面,我們還使用了六句中國諺語來制定政策建議。首先,「一石二鳥」建議單一政策應同時促進多個層面的歸屬感,因為這些層面大多相容,改善一個方面往往會對其他方面產生積極影響。其次,「心想事成」強調學生對學校、城市、國家和世界的環境品質,包括多樣性、尊重、支持和安全的信念和感知,可能比他們實際參與多少活動或實際與他人進行多少社交互動更能強烈預測他們的歸屬感。為確保政策有效性,激活學生真實的感受和信念至關重要。也就是說,質量比數量更重要。
第三句諺語「條條大路通羅馬」強調促進歸屬感有許多策略和方法可供選擇,只要這些策略成功激活學生的感知,它們都能實現預期的目標。第四句和第五句諺語「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和「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建議在努力培養全球歸屬感時,首先要專注於學生的周圍環境。通過培養他們與同伴、教師、父母和社區鄰里的互動和關係,我們可以建立堅實的基礎。此外,學生在培養全球歸屬感之前,應先學會欣賞他們獨特的中國文化、語言和特色。相較於昂貴的國際旅行和交換計劃,這種方法可能更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全球歸屬感。
第六,在預測因素之間存在衝突時,「兩石可得鳥」諺語提醒我們要在政策設計中找到平衡點。舉例來說,雖然過度強調學生的個人價值觀可能會導致分裂和排斥,但過度強調集體價值觀可能會忽視個體差異和多樣性。因此,在制定政策時,需要綜合考慮不同因素之間的關係,以達到最佳效果。
總結而言,這項研究提供了一個整體的方法來促進學生的歸屬感,並提供了具體的政策建議。這些建議包括關注學生對學校、城市、國家和世界的文化和歷史價值觀,重視環境品質和安全的感知,以及使用多種策略和方法來實現預期的目標。同時,政策制定者應該在尋求平衡的過程中考慮不同因素之間的關係,以確保政策的有效性和可持續性。